如何精准地把产业需求转换成科研院校的研究方向?如何让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更具实用价值并快速应用于产业?日前,光明网记者来到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,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中药产业共同体,这里的科技创新成果让我们眼前一亮。
走进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展厅,琳琅满目的产品映入眼帘,集中展示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智慧结晶。这里有生物肥料、院内制剂、保健品、护肤品、智能康养装备等等,这些并非样品,而是已经市场化了的产品,汇集了168家成员单位的技术和产品,涉及中药种植、新药加工、食品、日化、文化和中医药智能康养等多个领域。
(资料图)
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展厅一角
做好产业需求的“翻译官”和创新资源的“整合者”
如何将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换成直接的生产力,进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?记者调研发现,共同体独特的科技成果创新与转移转化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光明网记者一线调研
济南航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个平台的运营单位,它的科技创新“六步法”模式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出了崭新的思路。
“我们把整个研发和转化过程分为了六个阶段,那就是需求挖掘、资源整合、技术开发、成果熟化、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。”山东省中药创新创业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、航晨生物总经理李昆仑介绍,当好产业需求的“翻译官”和创新资源的“整合者”,搭建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的“价值金桥”,就是航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法论。
要实现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的“精准匹配”,需求的挖掘至关重要,它可以让政府的支持方向更明确、企业的研发投入更有效、研发机构的研发目标更精准、技术的研发过程更高效。李昆仑介绍,区别于科研机构有什么,就推什么的转化模式,航晨生物更多地是从产业需求端出发,并且整合研发资源、产业资源一起梳理成明确的技术需求,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,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。
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展厅一角
新形势下,单一学科的研发资源已不能满足产业创新需求,多学科多维度的人才交叉融合更容易取得创新成果,航晨生物在其中既是创新资源的整合者,也是研发风险的承担者。“企业想要交钥匙工程、科研机构想要前期研发经费,研发端和产业端都不愿意去承担的科研转化风险,我们来承担。”李昆仑表示。
秉承“创新需求我挖掘”“项目资源我整合”“转化风险我承担”“成果收益我分配”的原则,航晨生物连接起整个科技成果转化链条,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。
“一专多能,校企融合”,做“相得益彰”的科技创新
除了科技成果转化之外,科技研发也是航晨科技的立身之本。“航晨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技术,不同的是我们的策略是在把它用在了不同的领域,也就是跨界应用”李昆仑举例说,比如在肥料产业中应用就是生物刺激素和生物诱抗素;在食品领域就是药食同源发酵功能制品;在高端化工应用就是化妆品的核心功效组件;在餐饮行业应用就是增香馒头和米饭、香辛料的精油;在环保处理中那就是高值化饲料和肥料等等。
在航晨生物与齐鲁工大共建的实验室中,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。
而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,新型校企融合研发也为科研开发与转化的“一专多能”奠定了人才基础。在航晨生物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的实验室中,学校课题组均采用公司化运营、项目制管理的方式,高校的科研人员不仅是技术的研发者,更是公司的管理者甚至合伙人,公司研发人员与高校师生密切配合,将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深度融合,让每个研发人员都有归属感,各司其职,各取所长,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之路。
公司负责对接需求、熟化技术,高校则负责匹配研发资源、设计研发思路,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,共享科技创新收益,如此一来,研发与转化,相得益彰。
得益于这种新型的运营模式,小小的一个实验室每年产出产业化技术成果就有十几项,据悉,仅酶解海藻中间体技术的转化,就已惠及5家国内骨干肥料企业,产能约占全国的1/4,带动实现产值近百亿。
逼出来的模式创新,干出来的转化成绩
连接产业与研发的模式从何而来?“肯定不是想出来的,应该是逼出来的,干出来的。”从实践中摸爬滚打走出来的李昆仑坦言,企业首先要活下去,才能发展,这是和科研机构最大的区别,目前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基本都集中在科研院校,民营企业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多,民营企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,也没有强大的资源背书,只能一点点摸爬滚打,根据市场的需求,探索发展的模式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据悉,航晨生物自成立以来,共完成近百项的研发课题, 60多项技术成果在40多家企业转化落地,实现科技创新收益过亿元。
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知识产权展示墙
航晨生物凭借着敏锐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十年所积累的一线研发经验,构建起了属于他们的独特运营模式,也用实际行动在创新中国的道路上,为科研与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。(光明网记者 战钊 张佳兴 林佳欣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餐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